第八課 兼具草根性與普世精神的教會觀
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本文段落:
台語:「阮信,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受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復釘根在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來成做盼望的記號。」
華語:「我們信,教會是上帝子民的團契,蒙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且根植於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而成為盼望的記號。」
英語:「We believe that the Church is the fellowship of God's people, called to proclaim the salvation of Jesus Christ and to be ambassador of reconciliation. It is both universal and rooted in this land, identifying with all its inhabitants, and through love and suffering becoming the sign of hope.」
二、前言:信仰告白中教會觀的形成時代背景
教會觀的形塑,對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事實上非常重要,影響也非常深遠。當我們探討並想要了解其信仰告白中的「教會觀的形成與精神」,我們也需要了解當時台灣教會的社政背景與其神學發展。首先回顧當時的社政背景,1970年代的台灣是在國民黨政權統治之下,是戒嚴時期。並且剛剛好面對美中建交(1972),蔣介石的代表退出聯合國(1971)的時期。
其次,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自從1950年代參與普世教會的交流之後,開始接促普世神學潮流,加上1960年代解放神學興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也漸漸地孕育出自己的神學思維,並走向自覺與自決。應運時代政治外交的情勢,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覺得教會不能保持沉默,需要扮演亂世先知的角色,乃於1970年代發表三篇宣言:國是聲明(1971),25我們的呼籲(1975),人權宣言(1977)。其中清楚的表達的長老教會的神學主張—鄉土神學、出頭天神學。
在草擬信仰告白的過程中,長老教會更經歷了美麗島事件的衝擊。當時的總幹事高俊明與多位信徒及牧師,也因保護政治良心犯而被捕判刑入獄。這時候信仰告白「」復釘根在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來成做盼望的記號。」就不再是一份輕鬆的言詞告白。馬偕的信念「沒有十字架就沒有榮耀冠冕(No Cross, No Crown)」,焚而不燬的精神就是長老教會的堅持與告白。
三、聖經與神學傳統根據之解說
初代教會耶穌的門徒視教會為耶穌的肢體,第四世紀開始大公教會告白的教會觀是我信聖而公教會,聖徒的相通。」試問今人,什麼才是神心意中真正的教會。
1. 改革宗的神學傳統:信望愛的教會觀
歷代教會不斷地回歸聖經,依靠聖神(靈)尋求真教會,建造合乎神心意的教會。自從宗教改革之後,改革宗教會試著更正自己對於教會的認知與主張,之今仍然不斷地在更新與歸正。在改革宗傳統中至少有幾件神學思維影響了長老教會的教會觀。首先我們可以探討「神學的思潮」,其次可以回溯「教會制度與傳統。」在神學思維的省思上,我們可以看到聖經中幾個重要的主題:
(1)救恩的普世性26:盼望與救恩!
改革宗的教會在救恩的權柄上已經將主權回歸給上帝,而不再視教會如神在世上的代理人,掌管赦罪的權柄。27長老教會的教會觀一方面延續使徒信經中「大公教會—聖而共同」的信念,一方面認同廿世紀眾教會所追求的普世合一的精神。除此之外,改革宗教會在上帝主權的信念之下,逐漸的開放普世救恩的救贖觀。既關懷基督徒也關心非基督徒、既尊重教會傳統也應尊重他文化、救恩兼具地方性與普世性、救恩與豐盛生命應涵蓋全人類與所有受造物。
(2)「道成肉身」是基督的典範:為義受苦
在長老教會的教會觀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見,教會宣告「神道成肉身的愛」。新約的教會本身就有很強烈道成肉身的使命,「耶穌的降生」與「耶穌設立聖餐的意義」都清楚的激勵著基督徒與教會。使徒約翰受聖神(靈)感召,清楚的宣講「道成肉身」的福音信息。約1:9 那光來到世界,是普照世人的真光。約1:14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滿有恩典和真理。
(3)十字架:愛與受苦、盼望的記號28
今日的世代與當年初代教會一樣,都面對異端與假仙知的衝擊。29彌賽亞的國度不只是「榮耀的國度」,更重要的是使命與十字架。保羅心中的刺或許比身上的刺更痛,期盼神的教會能在真道上鼎立,意想不到卻不然,輕易受外來的教導迷惑。改革宗神學從十字架神學上得著很多的反省,從「解放」到「盼望」。30「盼望神學」帶給教會許多新的亮光,教導教會知道「盼望是生命的語言」。
(4)改革宗的神學對「上帝國」有很深的反省與實踐:國度性的盼望
宗教改革運動之後,改革宗教會不再延續天主教教會觀中「以教會為中心」的國度觀或救贖觀。傳統上,神學思潮經常將「上帝國的應許」在終末論之上;至廿世紀,普世教會試著重新詮釋上帝國神學」的真諦,31更實踐性的將「上帝國」的神學連結到宣教使命上。今日的教會應該明白「信仰與教制」--不應只在乎儀文(羅 2:29)、律法羅(3:28);更應在乎公義、和平,並聖神(靈)中的喜樂(羅14:17)。進一步嚴肅地去深思:如何以「上帝國的應許」去轉化人世制度中的帝國主義。32其中的一個故事是,以上帝國的信念去建立烏托邦與理想國度。
2. 本土神學傳統--基督論與教會觀的實踐
起源宣教師建構台灣教會的歷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乃建構在「加爾文的神學傳承」與「蘇格蘭教會的傳統」。33但是這些宣教者的神學與傳統卻深深的影響著台灣基督長老會,孕育出高舉改革宗傳統,且具有草根性、認同土地人民的教會觀。為何長老教會或特別告白這種「教會觀」呢?基於台灣獨特的歷史與社政經驗,長老教會產生了幾個非常重要且有特色的神學主張。身為長老教會的一分子,實應了解與自豪。至少有「情境神學」、「自覺神學」與「鄉土神學」。
(1)情境神學:情境神學對於廿世紀的下半葉,有很深的影響。但是值得我們引以為榮的是,這個觀念與神學辭彙竟然是台灣的神學家黃彰輝牧師在普世教會中第一個提出的。34情境神學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探討「道成肉身」的精神。簡單的說,如果耶穌在我們的處境,他會採取什麼樣的主張與行動? 一九七二年WCC神學教育基金會報告〈接觸中的服事〉一文中介紹了「情境化」一詞,目的在超越在宣教理論盛極一時之本土化的方法。這新著重觀點被視為其中包括舊名詞中的積極成分,而且在神學化與服事化上的挑戰有過之而無不及。情境化神學的根源乃在於基督教與馬克思主義的對話;天主教梵諦岡第二次會議對神學情境化所給予的激勵;拉丁美洲經濟與社政於一九六八年會議上所作的分析;以及一九六八年於世界基督教協會上介紹了世界的議程當被採用為教會的議程,並採取教會的聯合觀念為人類合一的標幟。希望神學、解放神學、黑色神學在聯合運動中被認為是情境化的先驅。WCC神學基金會的領袖們企圖超越在宣教上較為靜止的本土化(自立、自養、自傳)觀念,而追求更有動能,易於變遷,走向將來的新觀念。
(2)自決神學──”阮信”這個口吻,就是一種生命的自覺與自決。是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教會觀」的特色,與普世信仰告白不同的表達。這個口吻與精神,可以回歸到七十年代長老教會的神學思潮之一「自決神學」。35
(在228召開台灣人的巴門大會台灣人自決運動的「巴門宣言」)—「我們確信,在我們的主張與努力背後,有一股神聖的力量和權威,在這種信仰的裝備下,我們對所愛的鄉土持有盼望。對台灣的人民而言,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1974年2月28日至3月3日,在「今日台灣人的拯救」宣教協議會上,一百多位旅歐台灣人與外籍友人,在黃彰輝牧師與趙有源牧師的邀請下聚集,由北美出發的台灣人自決運動,將其聖火傳過大西洋,在歐洲的台灣人之間點起自決的希望,這樣的光也照在當時充滿新氣息與新觀念的普世宣教運動之間。「台灣人自決運動」(Formosan Christian for Self Determination)是由信仰者的心靈革新出發的政治實踐運動。我們除了在台灣意識發展史的脈絡中觀察,也可以在普世神學的發展史中,看到這個運動的神學根源、力量與影響。台灣人「巴門大會」的出現,和普世教會運動在七十年代的潮流關係密切。1973年,普世教協的宣教與福音化委員會在曼谷召開,以「今日的拯救」為題,重新定義拯救的意義。36
(3)鄉土神學與信仰告白37:蕃薯不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
處境化神學思潮深深影響了台灣教會於七十年代後的神學建構,以台南神學院為主的師長們陸續地發表了以台灣為處境的神學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王憲治牧師所提倡的「台灣鄉土神學」。38「台灣鄉土神學」簡言之就是台灣民族意識的神學建構,從宗教層面探討台灣人尋求種族、文化與政治認同的一種努力。其中三個重要的神學要素:土地上帝所賜的鄉土)、人民出埃及/與神同行的子民)與神祉上帝與上帝的治權)。鄉土神學激勵台灣教會,認同土地、認同人民,並主張上帝的主權勝過世上的政權。其次是鄉土神學的神學中的思潮:「認同的神學」、「自決的神學」、「解放的神學弱勢者的生存權)」。爾後黃伯和牧師所說的「自決神學」,陳南州牧師所提倡的「認同神學」,以及王崇堯牧師所建構的「台灣解放神學」等等,皆是「台灣鄉土神學」的後續論述。這些處境化神學的努力皆可視為「基督」改造「文化」的一種急進類型。
3. 現代意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對未來教會觀的影響39
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提供非常重要神學思維,深深影響著後來教會的發展與成長。誠如哲學家笛卡爾強調「我思故我在」,信仰告白提供眾教會共同的信念,如同聖經的教導「在真理上合一」。40簡而言之,這份信仰告白呼籲眾教會去告白與落實:「國度性的教會觀」、「教會要成為盼望的記號」、「教會必須向世人展現道成肉身的愛」。
告白「國度性的教會觀」:教會應當深思上帝國的真諦,超越自我本位的人生觀,迎接基督普世與永恆的國度。追求個人生命存在的價值,並重視與他人共存的價值。實踐屬世的存在,又展現屬天屬靈)的生命。體認耶穌的教導「願上帝的國度降臨,在世上如同在天上」,教會當以上帝國的應許與權能,去轉化社會。
「教會必須展現道成肉身的愛」:長老教會強調「愛與受苦」,是以基督為典範,效法道成肉身的信仰精神。其次是遵從基督所頒佈「愛的誡命」,愛神愛人。再者是強調耶穌「為義受苦」,也實踐基督「一粒麥子」的教訓。
「教會需要成為盼望的記號」:試問,今日的台灣需要什麼樣的盼望?基督徒不應只求獨善其身,當以基督的眼光去憐恤社會的痛苦。教會是基督的肢體,是基督徒的團契,當致力與人同得福音的好處。懇求聖神(靈)賜給我們敏銳的心,對於社會中的各種弱勢者與社會上各種的不公義,仍夠以基督的心為心。代表基督將生命的道路與盼望彰顯出來。當記得,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
註腳:
25 「國是聲明」更激勵海外台灣人教會的自覺運動。一九七二年三月十九日,黃彰輝、黃武東、宋泉盛、林宗義等四位以發起人名義,邀請美加各地代表共21名,發起「台灣人基督徙自決運動」(Formosan Christian for Self-Determination)以爭取台灣人民決定自己命運的神聖權利和自由。
26 詩篇67:2;加3:8
27 太16:19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28 王憲治,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看基督論與教會觀,《台灣鄉土文學論文集一)》,台南神學院,1988
29 彼後2:1;加拉太4:9;6:14但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
30 約伯6:8但願我得著我所祈求的,願 神賜我所盼望的。路24:21但我們素來盼望要救贖以色列的就是他。羅15:13願那賜盼望的 神,因著你們的信,把一切喜樂平安充滿你們,使你們靠著聖靈的大能滿有盼望。
31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 神同行彌迦書6:8)。
32 世界上充滿各種形式的帝國主義,有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倫理文化的、甚至宗教上的。
33 本文不多所論述。請大家參閱上一課,入有興趣者可再進一步自省深入研討。鄭仰恩,《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人光,2005)。
34 張瑞雄,《臺灣人的先覺:黃彰輝》,望春風文化出版,2004。
Contextualization of Theology 情境神學,參閱:
http://www.ccimweb.org/gsword/gbook/searchdics/ZhCharlesHZhao/1119;jsessionid=2B4774AC811DBB81A406EF6190891AE1 「…於是由黃彰輝定義了情境化,在神之使命亮光下評估了情境的關係,於是環境化(Contextualization)被擁護(贊助)為神學化的新方法,此新方法將接觸與情境化之間的辯證予以考慮。」
35 周學蕙,戰後台南神學院本土神學教育的發展,2009論文。「南神在戰後第一位本土院長黃彰輝提出「處境化神學」的理論後,開啟了本土化神學的研究之門。接續院長宋泉盛將之發揚光大,奠定了神學院教育的方向,朝著台灣本土神學的發展努力。從宋泉盛的「出埃及模式」神學思考;之後王憲治的「台灣鄉土神學」的建構;黃伯和提出「出頭天神學」及「自決神學」,到王崇堯提出「解放神學」等,在在皆依循台灣處境化神學之脈絡而進行本土神學的研究。」
36 王貞文,台灣人 自決運動的「巴門宣言」,2004/2/9「我們呼籲世界諸國家,特別是那些在亞洲政治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強權,不要再利用台灣作為他們政治利益的工具,我們請求他們仔細地聆聽台灣沉默大眾的呼聲,唯恐這些被遺忘的人民再一次變成非人性的國際強權政治下的犧牲品。」 「我們確信,在我們的主張與努力背後,有一股神聖的力量和權威,在這種信仰的裝備下,我們對所愛的鄉土持有盼望。對台灣的人民而言,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讓我們共同奮起,回應人民的呼求,貢獻自己所能,來行使我們的政治權利,爭取我們的政治自由,因為在這樣的努力下,實蘊含著全體人民與未來子孫的救贖,使我們可能成為具有真實人性的人。」
http://blog.roodo.com/karlatheo/archives/4514259.html
37 王崇堯,《台灣鄉土神學》,(復文,2007),PP.171-186。
38 王崇堯,台灣處境化神學的發展-論一九七○年後台灣長老教會與台灣政治社會的互動,《神學與教會第廿八卷第二期》,361-
39 夏文學,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對未來教會觀的影響,《台灣鄉土文學論文集一)》,台南神學院,1988。
40 弗4:12 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13 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 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四、問題討論
- 耶穌留給台灣教會什麼樣的典範?基督徒應該在什麼事上跟隨耶穌?
- 今日的台灣需要什麼樣的盼望?
- 教會如何成為台灣的盼望?基督徒如何落實十字架的愛?
- 國度性的教會是什麼意思?教會如何突破本位主義走向普世?
|